目前出土的简牍帛书,时间跨越战国至魏晋千余年。长期以来,因为这段时间的书法史缺少墨迹资料,人们学习书法更多选用金文、碑刻等。而战国至秦汉之际恰恰是我国文字的重大变革期,是文字从篆到隶、从古体向今体转变的时期,而“隶变”又被认为是古今文字的分水岭。简牍帛书系统全面地反映了这一时期文字的演进路径,为我国古文字资料增加了新的内容及例证,对当下的书法学习者从审美趣味到范本选择也都发生着深刻的影响。鄢福初先生在“千年遗墨——中国历代简帛书法展”的前言中谈到:“现在面对数量巨大、风格多样的简帛书法墨迹,我们看到了改写书法史的可能。它真实记载了书手的书写习惯、书写轨迹,不同时代的审美趣味、不同地域的风俗、不同的书写工具和方式都影响着书写的效果。已有的书法理论体系已很难诠释简帛书法中字体演变的复杂性、章法布局的时代特征,我们只有抛开传统认知,不抱任何意见地沉浸其中,才能感受简帛书法的美。”
图片
鮑贤伦作品
当代的简帛书法创作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创作者以中青年书家为主,他们勇于探索,能敏感捕捉书法创新的审美元素,对简帛书法创作倾注了极大的热情;二是表现出鲜明的开创性,这与时代审美有关,笔法上中锋、侧锋互用,墨法上浓、淡、干、湿并用,这也是当代书法创作的时代特征;三是很少单纯承袭某一种简牍,而是广采博收,往往表现为多种简帛书在笔法与风格上的糅合。就风格而言,当代书家追求洒脱恣肆的意趣和圆熟流动的美感,注重笔墨意趣的生发,体现了当代书家对于简牍、帛书、金文乃至其他书法资料加以糅合的趋势,这种探索恰恰是简帛书法得以发展的重要动力。
图片
毛国典作品
简牍帛书作为当时的实用文字,出于书写便捷的考虑,在结构、用笔上是趋于“简化”的,这是文字演变的规律。也正因为这个原因,简牍帛书比同时代的金文、石刻文字显得更加活泼,更具有抒情写意的审美特征。从书写技法来看,简帛书法大都采用左手持简、右手执笔的书写方式,受右手生理习惯的制约,形成了以手腕为轴心的运动方式,字形上更多呈现为横势,笔画颇具飞动之态。纵观简帛书法发展历程,它的丰富性和复杂性使其在中国书法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简帛书法的研究已经构成了书法研究的一个重要面向,同时也构成了书法创作的不竭源泉。
图片
许雄志作品
此次“简帛湘韵—全国简帛书法名家作品展”邀请的十三位书家,都是在简帛书法创作方面耕耘既久且卓有建树的名家,年龄上也形成了梯队,鲍贤伦先生为50后,毛国典、许雄志、刘洪洋、赵山亭、李守银、高庆春、周斌、倪文华、范振海九位先生为60后,李劲松、乔延坤两位先生为70后,陈阳静先生为80后。十三位作者对简帛书法的探索呈现出多样化的格局,在简帛书法的创作上不仅颇有建树,并构成了当代简帛书法创作的中坚力量。
图片
刘洪洋作品
鲍贤伦、毛国典、许雄志、刘洪洋、赵山亭五位先生均已过耳顺之年,他们大抵上个世纪80年代就开始研习简帛书,并在简帛书中找到了新的书法审美元素及创作灵感,经过简牍那种浪漫、诡谲的原始之美的浸润,他们写出了一种艺术趣味与人文色彩兼备的书法形式。
图片
赵山亭作品
鲍贤伦先生有着深厚的考古文博知识背景,善于用书法视觉审视文物古迹,其隶书着眼于魄力雄强的气格、点画峻厚的体势,以汉碑参简牍笔意出之,于浑穆中蕴含了润雅之气。毛国典先生的隶书写得轻灵雅致,其作品点画精到,笔势灵动,使人感到一种既大气清新,又典雅蕴藉的审美意趣。许雄志先生的简帛书法作品融汇了简帛书和楚系金文的笔意,并注重墨色的变化,很早就形成了个人风格。刘洪洋先生讲究用笔及结构的变化,将两周金文与简帛书做了很好的整合,强调书写理性,线条质量高,书写功夫相当扎实。赵山亭先生别有风韵的楚系简帛书法常令人耳目一新,其作品大都露锋运笔,显得爽劲挺拔,清瘦利落。
图片
李守银作品
李守银、高庆春、周斌、倪文华、范振海五位先生在书法创作上也颇具优势,他们对书写技法的训练更加系统,而且拥有比较完善的知识结构,创作上也更容易接受新的观念。李守银先生的隶书取法摩崖石刻,有豪纵之气,其草书则汲取了简牍书法的横扁之势,显得古朴厚重。高庆春先生将古奥诡谲又天真烂漫的楚简帛书写出了整饬的感觉,其作品既有较强的书写性,又有着无尽的深沉的古典意味。周斌先生的作品以楚简为基调,融入了西周金文浑厚的线条,用笔方圆兼济,结体内敛,属含蓄雅致一路。倪文华先生的隶书善取纵势,在正大朴茂之间,拙巧相参、平中见奇,加之其善作诗文,文心书面,其作品给人一种浑穆华滋的博大气象。范振海先生取法楚简,篆书功底扎实,并善于形式制作,其作品显得古雅而又精致。
图片
高庆春作品
图片
周斌作品
李劲松、乔延坤两位先生正值盛年,比起老一辈书家的取法路径和创作观念,新奇的简帛书风更容易受到青年书家的追捧。学习简帛书法,不是为了复古,也不是要成为文字学家,而是要在继承的基础上,充分发挥笔墨书写的优势。李劲松先生致力于以“荆楚书道”擦亮长江文化品牌,其作品在简帛书基础上糅以小篆的用笔和结体,用笔舒展,意态俊迈,得清奇率真之美。乔延坤先生走的是帛书与汉碑相结合的路子,其简帛书作品参以汉隶笔法,用笔杀纸涩行,字形上平正中寓灵动。
图片
倪文华作品
图片
范振海作品
当代书法呈现百花齐放的格局,简牍帛书一类的书法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一是形成了不同的风格样式,二是各种风格都有代表性的书家,这种局面是令人欣慰的。一种成熟的风格必然要经历长期的锤炼过程,速成的风格就像人造的工艺品一样,往往经不起时间的考验。简牍帛书有着质朴真率的艺术魅力,圆浑厚重、平和清雅的信阳楚简,峻利流畅、绚烂多姿的郭店楚简,雄强恣肆、粗狂豪迈的包山简,气息贯通、书风雅正的望山简……虽然风格多样,但也具有一定的共通性,即:点画和结体虽有大小、方圆、拙巧、奇正的差异,但用笔特征往往趋向于重落轻收,这是符合书写的生理习惯的。我们从1942年湖南长沙子弹库发现的楚国帛书,到之后陆续出土的楚简,都可清晰地寻绎到这种运笔的气息。
图片
李劲松作品
图片
乔延坤作品
潇湘之地,山环水绕,古往今来,人文荟萃,湖湘人才遍及三湘四水,享有“惟楚有材,于斯唯盛”的称誉。东南楚地孕育了中国最早的浪漫主义诗人屈原,主张经世致用的王夫之,以及“睁眼看世界”的魏源等一系列思想家,从而建构出一种新的文化精神,即:经世致用、实事求是、百折不挠。
湖湘文化中蕴藏着一种博采众家的开放精神与敢为天下先的独特气质。
图片
陈阳静作品
近百年来,湖湘地区考古出土了马王堆帛书和秦、汉、三国、晋代简牍,楚简书法呈现的繁荣构成了当代书坛一道亮丽的风景。当代书法家对简牍帛书的研习和创作是比较成功的,他们能够在这一领域摸索出自己的书法路径,并且推动了简帛书法的学习热潮。时代呼唤精英,一个时代的书法除了群体协力外,更需要勇猛精进、卓有建树的书法家有力的引领和支撑。此次参展的十三位书法家,以敏锐的触角,扎实的功力,卓尔不群的书风不断刷新书坛对简帛书法的认识,也必将激励更多的书坛新秀投入到对简牍帛书的学习、研究和探索中来。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